四川省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四川省人民政府
(川府發[2008]2號 2008年2月28日)
一、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良好勢頭
2007年全省上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協調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勢頭,較好地完成了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經濟增長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實現生產總值10505.3億元,增長14.2%,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總量率先跨入萬億元的省份。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50.3億元,同口徑增長35%,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1395.7億元,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凈利潤646.9億元,增長51.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長18.7%;農民人均純收入3546.7元,增加544.3元。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第一產業增加值2092.1億元, 增長4.4%,糧食總產量3448.4萬噸,增長6.1%,肉類總產量1092.6萬噸,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4595.5億元,增長19.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80.7億元,增長25.4%,其中,四大優勢產業增加值2579.1億元,增長27.1%。第三產業增加值3817.7億元,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15.6億元,增長17.4%。
投資結構得到優化。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42億元,增長29.1%。5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中,農林牧漁業投資增長47.5%,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增長33.8%,四大優勢產業投資增長44.9%。
改革開放扎實推進。成都市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試點工作順利開展,27個擴權強縣(市)試點工作加快推進。
外貿進出口總額143.9億美元,增長30.5%,其中出口86.1億美元,增長30%;實際利用外資20.1億美元,增長36.7%;引進省外到位資金1972.8億元,增長79.9%。
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效果初顯。完成造林面積779萬畝,退牧還草930 萬畝,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11.9平方公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9%,萬元GDP能耗可望完成全年降耗目標。
民生民本不斷改善。“十大惠民行動”70個分項目標全面完成,各級政府投入資金達到367.7億元;新建和改擴建通村通鄉公路3萬公里,新建沼氣池55.2萬口,新解決280.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解決21.5萬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68.2萬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阿壩州綜合防治大骨節病試點工作順利開展,落實資金3.4億元。城鎮新增就業65.9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低于5%的控制目標;城鎮參加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74.5萬人和79.5萬人,農民工參加醫療、工傷保險人數分別比上年末增加32.4萬人和57萬人,174.5萬城鎮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納入農村低保222.9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市、區)擴大到154個,參合率達到88.3%。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新增9個縣實現“兩基”目標;
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600億元,增長41.8%;改擴建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350個,啟動了63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試點,15270個20戶以上自然村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體育事業積極推進,開始實施農民健身專項建設工程;人口自然增長率2.92‰,控制在計劃目標內。
從總體上看,2007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計劃完成情況較好,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5.9%,沒有完成漲幅控制在3%以內的目標任務。同時,經濟社會運行中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發展總體水平不高、交通和物流發展滯后、農業基礎依然薄弱、部分生產要素結構性矛盾突出、節能減排任務艱巨、民生民本問題亟待改善等。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著力解決,努力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
二、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環境和主要預期目標
2008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一是世界經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發展的空間廣闊。二是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將加大對“三農”、基礎設施、特色產業、生態環境和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成渝經濟區納入國家重點區域布局,成都市列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發展環境趨好。三是我省發展內在動力、支撐條件和活力增強,發展后勁趨足。同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的挑戰,主要是國際資源價格居高不下,美國次級債危機和美元貶值使國際金融風險增大,節能減排壓力加大,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城鄉居民增收難度加大,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障礙突出。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我省經濟將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勢頭。
2008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九屆四次全會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對于推進我省跨越發展至關重要。省委九屆四次全會提出2008年我省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推進自主創新,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我省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基本條件,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出口總額增長16%;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幅度略高于2007年實際降幅,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凈利潤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新增城鎮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8萬人,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低于2007年實際漲幅,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三、200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
圍繞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按照“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總體取向,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以工業強省為主導,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強開放合作,加強科技教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形成“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的發展格局,推動我省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
(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加快發展的核心戰略,建設工業強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凈利潤分別增長15%。一是做大產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和現代中藥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航空航天、汽車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潛力的產業,加強“三江”水能、川東北天然氣、攀西釩鈦等戰略資源的深度開發。二是做強企業,加快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形成更多的百億元企業,同時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三是做優園區,制定實施全省開發區規劃,確定開發區發展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發揮43個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的作用,規范整合工業集中區,引導企業和項目向園區集中。四是做好創新,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支持綿陽科技城、成都高新區、德陽重大裝備制造基地加快發展,抓好100項投資上億元的技改項目和300項技術創新項目。
(二)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一是優化城鎮體系結構,形成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為核心,區域大城市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二是推進城市集群發展,抓緊制定“四大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各城市群功能定位,增強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三是增強城市帶動功能,強化產業支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吸引要素和人口集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良性互動。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
把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實現全面現代化的突破口,促進糧食穩定增長、農民持續增收、農業不斷增效。一是堅持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落實扶持糧油、生豬、奶業生產的各項政策,加快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和現代畜牧業,力爭糧食總產量穩定在3400萬噸以上,油菜籽產量達到177萬噸。二是堅持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重點抓好新品種選育、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技術研發,促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構建涉農信息綜合服務平臺。三是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裝備條件,重點實施都江堰等8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四是堅持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推進龍頭企業、專合組織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四)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投資結構優化
進一步增強投資的拉動作用和項目的支撐作用,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010億元。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加強薄弱環節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和特色優勢產業的投入力度,支持有利于緩解煤電油運緊張、促進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發展的項目建設。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積極爭取國家資金,加強銀政、銀企合作,創新投融資機制,建立省級產業性投資公司,擴大直接融資,廣泛推行BOT等融資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三是加強重點項目建設,完善重點項目協調機制,確保重點項目順利完成進度,同時,加快項目儲備庫建設,提高項目工作深度和成熟度。
(五)加快推進改革開放
著力消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促進改革和開放的擴大。一是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擴權強縣試點,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重點項目并聯審批制度,加快社會領域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制,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二是擴大開放合作,明確對外開放主攻方向和對內合作重點區域,共建成渝經濟區,主動融入泛珠三角合作,積極對接長三角、環渤海灣合作。
(六)加快推進綜合交通樞紐和現代物流中心建設
加快建立與全國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相銜接、與國家物流業發展布局相配套、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實現“蜀道難”變“蜀道通”的跨越。一是完善成都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形成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二是加快出川大通道建設,近期重點建設襄渝二線、成昆復線(成都至燕崗段)等鐵路,川陜、雅西等高速公路,加快長江航道整治和嘉陵江、岷江渠化,擴建瀘州、宜賓港,加快成都至九寨接軌于甘肅哈達鋪至蘭州和成都至貴陽等鐵路的前期工作。三是大力建設物流中心和物流園區,形成川南、川北、川中、川東北和攀西五個區域性物流中心,重點建設成都航空、國際集裝箱、青白江3個國際性樞紐型物流園區,加快建設遂寧金家、瀘州酒業發展等區域性物流園區。
(七)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
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是加強生態建設,繼續抓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濕地保護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態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生態功能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建設和管理。二是加強節能減排,建立節能型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狠抓重點企業節能,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和工作問責制,完成列入國家和省節能行動的239戶企業節能目標。三是加大環境治理,重點整治工業、城市和農村污染源,突出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點流域治理,強化重點污染源監管。四是發展循環經濟,突出抓好發展循環經濟的試點示范工作,建立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放、可循環的發展機制。
(八)加快推進民生民本改善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是深入實施惠民行動和“富民安康”工程,制訂和落實大骨節病綜合治理方案,盡快啟動包蟲病的防治工作,搞好扶貧開發,解決20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善60萬農村低收入人口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努力穩定市場物價,增加市場供應量,加強對生豬、豬肉、禽蛋、糧食、菜籽油等主要食品價格的監測、監督和檢查力度,繼續做好成品油、天然氣等資源價格調整后的市場穩定工作,控制政府調價項目出臺的節奏和力度,穩步擴大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規模,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同時,采取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和發放臨時補貼等措施,確保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落實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實施就業援助,下崗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再就業26萬人,統籌做好新增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軍人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工作;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擴大到全省一半以上的市(州),全面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覆蓋,探索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四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加緊建設四川廣電中心、省博物館,開工建設省圖書館、省美術館,重點推進農村中小學校舍、鄉鎮衛生院、廣播電視村村通、基層文化館(站)、圖書室建設,全省將投入60億元,為近千萬農村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寄宿生補助標準和公用經費保障水平。
附件:四川省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