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應中心供應物品種類多、數量大、周轉快、消毒滅菌質量要求高,滅菌物品流程精細,從回收-分類-洗滌-包裝-滅菌-儲存-發放,工作程序形成一個環節工作鏈。以消毒滅菌為中心的各個工作環節既獨立又環環緊扣[1]。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與醫院感染、熱原反應的發生、微粒的危害和病理標本的準確性等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醫療和護理質量,甚至關系患者的生命安危[2]。因此,工作中防范差錯的發生尤為重要。本文對17所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室)工作質量缺陷的結果進行分析總結,旨在探討防范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2006年對某地區2所三級甲等醫院與15所二級醫院共計17個消毒供應中心(室)的工作質量缺陷進行收集,依據其發生的環節進行歸納和分析。
1.2 調查方法 消毒供應中心(室)現狀督導調研組對上述17個消毒供應中心(室)進行現場檢查,將發現的問題按照質量缺陷標準評定其性質:輕度缺陷133次,中度缺陷11次,重度缺陷2次,共計146次。
2 結果
2.1 工作質量缺陷環節 將工作質量缺陷按發生環節劃分為:回收發放環節缺陷、洗滌環節缺陷、包裝環節缺陷、滅菌環節缺陷、下送環節缺陷,見表1。
2.2 結果分析
2.2.1 回收發放環節 物品數量錯發6次,占4.11%;錯收5次,占3.42%;少收3次,占2.05%;品名錯發1次,占0.68%。
2.2.2 洗滌環節 器械關節處、咬合面有污垢15次,占10.27%;器物有油跡3次,占2.05%;銹跡3次,占2.05%;器械處理后有白斑現象2次,占1.37%。
2.2.3 包裝環節 是工作質量缺陷發生率最高的環節,其中診療包內器械不配套、欠缺37次,占25.34%(拆線包內剪或鑷少15次,縫合包物品欠缺8次,整形包內無縫針或刀片14次);包內器械扣齒20次,占13.70%;器械老化5次,占3.42%;診療包品名與內物不相符4次,占2.74%;穿刺針、縫合針帶鉤3次,占2.05%;銳利器械未采取保護措施1次,占0.68%。
2.2.4 滅菌環節 應環氧乙烷(EO)滅菌的物品進行壓力蒸汽滅菌2次,占1.37%。
2.2.5 下送環節 準備物品時少裝18次,占12.33%;漏裝12次,占8.22%;錯裝6次,占4.11%;以及錯送、漏送、少送后再次補送現象。
3 討論
3.1 原因分析 供應室發生工作質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是責任心不強,其次為業務欠熟練、工作量大而人手不足、缺少必須的設備和設施。工作質量缺陷發生率最高的環節是包裝環節,此環節由于工作量大,重復性強,缺乏新意,而又要求高度的準確性、責任性,致使心理上處于持續緊張狀態[3],容易疲勞、思想不集中,從而出現質量缺陷。
3.2 措施 工作質量取決于員工的素質和技藝[4]。應從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著手,強化各級護理人員的質量意識、風險意識、法律意識。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加大質控管理力度,各流程之間實行”三工序”管理,即監督上工序、做好本工序、服務好下工序[5]。工作中相互檢查、相互監督、相互補漏,不合格的物品返回前一個工序,注重環節及終末質量控制,保證物品質量,確保醫療與護理安全。
增添氣槍、水槍、干燥箱等設備。洗滌組將器物的分類、洗滌設備的操作及保養、人工刷洗、純化水的制作與檢驗、多酶洗滌液及水溶性器械油的配制均責任到人,保證洗滌環節的基礎質量。
工作量的大小與缺陷發生有一定的相關性,不同的排班方式與差錯發生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合理排班是防范差錯的關鍵[6]。因此,科室應根據工作量的大小將包裝時間定為上午或上午與下午均包裝,并保證在包裝高峰時段有足夠的人力,而且要注意技術強弱和新老護士的搭配;包裝臺上放置過塑后的”診療包內容物卡”以便于查對;對于工作量大且出錯多的拆線、縫合器械的包裝,可組成一個獨立包裝臺,減少包裝品種,避免缺陷發生。
對需EO滅菌的物品及特殊專科器械,由專人負責回收、檢查、發放并及時做好記錄。需EO滅菌的物品與壓力蒸汽滅菌的物品分區域放置,并有明顯標志。嚴格執行滅菌操作規程,滅菌運行記錄存檔保存。
改變原來誰下送誰裝車的形式,選出2名責任心強的工作人員按各科預約單準品名、準數量地進行物品分配。護士長嚴格把關,定期征求臨床科室意見,對出現的缺陷進行跟蹤、登記。
3.3 體會 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與臨床各科的醫療、護理質量及患者的安危息息相關。控制和減少工作質量缺陷的發生,是體現消毒供應工作質量的指標之一。通過環節缺陷分析,加大管理力度,增添必備設備,強化質量意識,提高操作者的責任心以認真落實防范措施,是避免或減少消毒供應中心工作質量缺陷發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