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成本法在我國醫院成本核算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提供者:佚名
發布時間:2009/10/20 12:00
一、目前我國醫院服務項目成本計算方法主要分為兩大類:
(一)成本收費比率法
該方法的步驟是:歸集整個成本中心部門的總成本;用總成本除以總收入得到某一特定比率;當要獲得某一項服務的成本時,只要將該服務的收費乘以此比率即可。此方法是估計服務成本最簡單的方法。但RCC是利用所收取的費用來估計服務成本,并非依據實際情況,所以降低了成本計算的精確性和可靠度。
(二)成本計算方法
該方法是從服務層的角度來追溯成本,也就是說,人力、物力以及其它成本在服務前就已經決定了。該類型最常見的是相對價值尺度法,它先根據服務的相對價值決定RVU值,越復雜的處置RVU值越高,然后由部門的總成本資料以及部門的RVU值計算服務成本。該方法可以讓管理者較真實地了解部門內各項服務和服務間資源耗用的情形。但RVU法是在假設每一個RVU都是以相同的比例使用同一組資源,但真實情況可能變異較大。
二、隨著醫療市場的發展,傳統醫院服務項目成本計算開始暴露其缺陷
(一)無法提供及時、正確的成本信息,進而導致決策失誤
1、只計算醫院或科室損益。若要計算醫療服務項目的成本,如單位服務成本和病種成本,則必須開展專項研究。
2、缺乏合理的分攤基礎。在第一階段將間接成本分攤到各成本中心的過程中,大部分醫院會盡量將成本追溯到各成本中心;但第二階段將非收益中心的成本分攤到各收益中心的過程中,雖然有直接、階梯、相互三種不同的分攤方式,然而因醫院的科室較多,要理清各部門間的因果關系很困難,目前多以收入、人數、人次等的構成作為分攤基礎分攤到各收益中心,沒有根據實際的資源耗費作為分攤基礎。
3、無法提供管理決策信息。因此,并未討論導致成本發生的原因,所以不易顯示資源的使用、配置與效率,僅能提供營運收益的情況,無法提供非財務信息,以至于醫院無法采取主動的方法來規劃、管理,以降低成本。同時,由于缺乏因果關系的分攤基礎,容易造成部門間成本的扭曲,無法合理顯示部門績效并影響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4、無法提供績效獎勵的基礎信息。在傳統的按服務項目補償的支付制度下,醫生提供的服務越多,醫院的收益也就越多,醫生的獎金也隨著服務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在城鎮職工醫療保障制度實施以后,為了維持保險基金的財務平衡,部分地區開始采取按病例支付制度,保險部門按病例給醫療機構補償,因此醫療機構不再是做的越多,賺的越多。醫院必須適當地利用醫療資源及精確地控制醫療服務項目的成本才能獲得利潤。但目前對醫務人員的獎勵制度卻未隨著支付制度的改變而進行調整,因此可能造成醫務人員的收入不斷增加,但卻發生科室或醫院經營的虧損。
(二)表現在對醫院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上
1、無法在事前避免不必要成本的發生在傳統的成本會計制度下,一般是通過分析已經發生的成本信息,在事后分析與標準成本的差距,從而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而如何在事前就能防范,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卻不能辦到。
2、無法通過傳統成本管理對醫院的資源進行優化
在醫院建設中,提出建立“節約型醫院”的目標。這個“節約型醫院”不是單單指一般成本意義上的節約,而是包含著資源優化配置這一重要內容。而傳統成本核算方法則不能告訴我們如何來優化資源,真正地提高效率。
國外醫院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作業成本制度,實施后的結果均顯示,作業成本制度確實可給醫院管理者提供較傳統成本核算更真實可靠的決策信息。作業成本法建立在“成本消耗作業、作業進而消耗組織成本”的兩個前提之上,強調成本動因和結果關系,進而對產品、服務、客戶以及其他任何成本目標進行系統的成本分配。作業成本計算的基本原理就可以概括為:依據不同成本動因分別設置成本庫,再分別以各種產品所耗費的作業量分攤其在該成本庫中的作業成本,然后,分別匯總各種產品的作業總成本,計算各種產品的總成本和單位成本。由此可見,作業成本計算將著眼點放在作業上,以作業為核心,依據作業對資源的消耗情況將所消耗的資源的成本分配到作業,再由作業依據成本動因追蹤到產品成本的形成和積累過程,由此而得出最終產品成本。
(三)因此,作業成本計算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確認主要作業和作業中心。一個作業中心就是生產程序的一個部分。按照作業中心披露成本信息,便于企業管理當局控制企業,評估業績。
2、將歸集起來的投入成本或資源分配到各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庫中。這一步驟的分配工作,反映了作業成本計算法的前提: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消耗量,資源消耗量的高低與最終的產出量沒有直接的關系。“資源動因”是本步驟分配的基礎。
3、將各個作業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終產品或產出或勞務或顧客上。
這一分配工作反映了作業成本計算法的基本前提:產出量的多少決定著作業的耗用量。這種作業消耗量與企業產出量之間的關系就是“作業動因”。
(四)醫院在成本核算中采用作業成本法,
并采取相應的作業成本管理模式能有效地解決下列問題:
1、使成本核算更加合理。
作業成本法能夠客觀地評價各類病種或者特定治療過程的成本水平以及成本特征,與收益數據相聯系就可以客觀評價其贏利水平。通過作業成本法來歸集的成本數據以作業分析和成本動因為出發點,能夠更加客觀地體現成本目標對資源的消耗。因此,醫院能夠更加合理地制定價格例如以某類病人為成本目標,通過對治療此類病人的作業的分析得到單位病人消耗的資源數量,在制定價格時就可以避免價格制定得過高。過高的價格一方面可能損害病人的切身利益,同時在醫療競爭日趨加劇的背景下,也可能導致丟失病源。
2、使醫院成本核算編制以及業績考核更加科學
預算編制和業績考核是兩類企業管理活動。成本編制預算是醫院管理的突出環節,其中作業成本法的采用能夠使預算的編制建立在充分的作業分析基礎之上,使得預算更加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成本是考核醫院部門和個人的重要指標,然而,發生成本的高低除了決定于努力程度之外,還決定于作業自身的特點,如某一個成本目標消耗的作業比其他成本目標要復雜,那么在相同的努力下,該成本目標消耗的成本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成本目標就是合理的,相應考核標準就應該制定得相對較高。因此,合理運用作業成本法就可以建立更加科學的考核體系。
3、使得醫院作業流程優化,提高整體管理水平
目前很多醫院成本核算停留在“摸家底”、算獎金收入的水平上,還沒上升到改進管理水平的高度。如前所述,作業成本法是在分析作業的基礎上,通過成本動因來歸集成本目標的成本信息。因此,除了提供某項成本目標的成本數據信息以外,還能夠提供作業本身的相關信息,借此可以對作業流程本身進行管理,減少甚至消除運營過程中冗余的作業以及消耗資源過高的作業,最終實現整體作業流程的優化。
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醫院選擇自身戰略變得更加慎重,通過作業成本法的使用,醫院可以獲得客觀的成本信息和作業信息,從而可以篩選最符合自身特點的價制定更加有效的長期發展戰略。如醫院在決定是否開設分支機構或者引入新的科室時,就可以通過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對可能開設的分支機構和科室可能消耗的成本進行預測和分析,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戰略決策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曹建文主編:《現代醫院管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2、李信春、王曉鐘主編:《醫院成本核算》,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3、凌莉、韓璐,《作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醫療服務成本測算中的應用前景》,衛生軟科學,2003(4)
4、高一紅:《綜合醫院成本核算模式的探析》,《醫院財務》,2003(11)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视频,欧美福利一区二区,美女黄的视频全免费一区二区,欧美三级中文字幕视频
在线看又黄又爽成年视频 | 亚洲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一区看三级 | 亚洲中文字幕123 | 亚洲国产欧美日本精品 | 一本在线免费看现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