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質量分析方法
提供者:配置組
發布時間:2010/06/26 12:00
醫療質量分析首先要根據關注的主要醫療質量問題,明確分析的目的和主題,然后根據需要收集數據,最后對數據進行核查整理,并選擇采用適當的統計方法進一步加工,提煉出分析結論。分析步驟見圖1。圖1質量分析的步驟
醫療質量分析結果的客觀、準確性受以上各環節因素的綜合影響。
1 醫療質量分析的數據
1.1 數據來源
醫院的多功能、多結構以及以人為服務對象等特點,決定了醫院統計數據的復雜性、多元性和開放性[1]。可用于醫療質量分析的數據包括管理數據、臨床數據,可從醫院病案室、統計報表及各類調查中獲得[2~4]。病案是醫院管理的主要信息資料,病案信息主要包括病案首頁、出院分科記錄、病人姓名索引卡、死亡和尸檢登記卡、醫院的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等。病案室的主要信息載體是病案,通過查閱有關出院病人的歷史記錄,獲得病人臨床表現、檢查檢驗結果、疾病診斷、治療和用藥、護理、手術操作、治療結果等方面的數據。管理數據包括醫院的人、財、物資源信息,以及與患者有關的費用及臨床摘要數據。管理數據可從醫院的有關職能部門獲取,如統計、財務部門的登記和報告,包括門、急診病人信息報表、住院病人信息報表、出院病人信息報表、醫療成本核算報表,衛生單位綜合年報(綜合部分)和其他信息報表等。醫院上報數據庫包括病人首頁庫、病人在科記錄等。有些特殊的數據還可通過專項調查獲取,如醫院感染率調查、出院病人滿意度調查等。
隨著醫院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目前全國各大中型醫院都建立了醫院信息系統(HIS)。該系統包含了醫院管理和臨床醫療各環節所產生的信息。大部分醫院管理數據和部分臨床數據都可通過HIS的對應子系統收集,如門急診、住院、病房(醫囑)、藥事、財務、物資和設備、人事等管理系統;臨床數據主要來自臨床信息系統中的醫生工作站、護士站、放射信息系統、檢驗信息系統、藥品處理系統、手術信息系統、監護信息處理系統、臨床決策支持系統、電子病歷系統等。研究者可根據需要從相應的信息系統獲取數據。
1.2 數據質量
醫療質量分析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據的質量。數據質量問題來源于兩個方面:錄入錯誤、非標準化數據。手工錄入(包括筆錄和計算機錄入)出現差錯是不可避免的,數據分析之前應該經過嚴格的數據核查,糾正邏輯錯誤,妥善處理異常值。數據標準化是影響數據質量和數據利用的重要障礙。目前大部分統計數據,包括臨床數據都還沒有建立明確、公認的元數據標準,原始數據和統計指標的名稱、定義、來源、表示格式,在不同的數據采集渠道、不同的數據錄入人員之間都存在差異。數據概念上的歧義和表達上的混亂,導致數據的對比、匯總面臨較大風險。另外,一些臨床數據的概念還存在專業尺度問題,如診斷、臨床治愈等的判定,還需要嚴格遵守臨床常規和醫療質量標準。
2 醫療質量分析的基本統計方法與原則
2.1 常用的統計方法
2.1.1 描述性統計方法 用來表述事物整體狀況和基本特征。可通過簡單的運算和統計圖表觀察資料,得到初步結論。計量資料的常用統計指標有均數、中位數、方差與標準差等;計數資料通常使用構成比率、相對比。當需要描述醫院某一統計指標觀察結果的動態變化時(如分析醫院連續10年的門診量動態變化),通常選用絕對增長量、發展速度與增長速度、平均發展是速度與平均增長速度。
2.1.2 探索性統計方法 從原始數據出發,運用簡單直觀的莖葉圖、箱線圖、殘差圖,以及數據變換、中位數平滑等方法,或采用統計學的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等方法,探索數量的內在特征,揭示被評價單位特定指標之間的數量或因果關系。比如,需要研究醫院感染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可使用多因素回歸分析的方法,篩選有影響的指標;對可疑指標,還可通過科學的研究設計、謹慎的因果推斷得到正確的結論。
2.2 統計分析的基本原則
用于醫療質量分析的數據大多屬于觀察性數據,產生于日常業務過程中,不同于實驗性研究的測量結果,沒有人為施加的干預措施,無法控制研究條件,也不可能實施研究設計中的隨機化原則。所以,分析醫療質量數據不應簡單地套用實驗性研究的推理方法,單純依靠統計學推斷確定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不能通過正確選擇觀察對象和設立對照組的方法減少偏倚,就要在資料的統計分析階段,運用統計學技術或方法說明并盡量減少分析結果的偏倚,如分層比較、標準化和多因素分析法。所謂分層比較就是按混雜因素的不同水平對樣本分層后,分別計算各層的觀察指標,并分別比較。率的標準化可作為另一種與分層分析相輔相承的比較方法,就是選擇統一的標準構成,用該標準構成為各觀察組計算標準化率,以消除構成不同對合計率的影響,使標準化后的合計率具有可比性。當樣本數不夠大,不足以分層時,或者希望考察多種因素(包括處理和混雜因素)對疾病的綜合影響,可考慮應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常用的多元分析法有logistic回歸模型、Cox模型和對數線性模型。
3 醫療質量綜合評價方法
醫療質量評價作為醫院績效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醫院質量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5]。一種好的醫療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必須要有支撐它的詳細條件。如評價對象要明確;評價指標應具有有效性、代表性、確定性、靈敏性、獨立性、可行性等;評價標準要合適;數據和信息應客觀準確,全面真實地反映醫院的真實情況;統計方法宜簡單,統計推斷要合理,統計分析要深入[6]。
我國運用比較多的有7種綜合評價方法:秩和比法、模糊評價法、Ridit法、灰色關聯分析法、TOPSIS法、功效系數法、綜合指數法。綜合評價方法的實質是通過常規方法、模糊數學方法或多元統計方法將多維空間的實際指標值從指標值到標準化值、標準化值到綜合評價值的兩次映射,以便對不同時間、空間上的被評價對象進行整體性比較和排序。不同評價方法的本質區別在于所選的無量綱化公式和綜合指標合成化不同。例如綜合指數法是通過建立總指數的計算模型,綜合多個指標的監測數據的標準數據的信息,定量反映幾個指標的綜合變動程度,以評價變動對監測結果的影響。例如某市11直屬醫院2005年醫療質量分析與評價,研究者利用被評價醫院2005年年度報表,主要用終末質量指標,涉及診斷水平、治療水平、衛生資源利用、社會形象和醫療文件書寫質量5大類,從中挑選出入院-出院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治愈好轉率、搶救成功率等21個指標,用專家評價法得出各指標的相對權重,最后計算綜合指數。以平均值加減0.6745個標準差作為確定50%參考值的上下限,并將綜合得分位于該區間的醫院質量視為較好,小于下限的視為較差,大于上限的視為較好[7]。
國外醫療質量評價的指標和方法體系與國內不同。以美國2007年最佳兒童醫院(America’s Best Children’s Hospitals)評選為例[8]:評價對象為美國兒童醫院全國委員會和相關協會113名成員單位,數據和信息來源為《美國新聞》2007年3月實施的兒童醫院問卷調查和外部相關數據庫。參考社會通明度高、公眾認可度好的美國最佳醫院(America’s Best Hospitals)的評價方法[9~10],用加權指數法計算醫院質量指數 (index of hospital quality,IHQ)。該指數包括基礎建設、過程和結果3類指標,各指標的權重數均占l/3[11]。基礎建設指標(structure index)包括醫療技術項目指標(兒科醫院必須配備的技術設備和服務)和收容量指標,用主成分分析法為4個有代表性的基礎建設指標計算權重;過程指標(process index)采用專科醫院的聲譽得分(百分數)來評價。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在每個專科內隨機抽取150名注冊執業醫生,要求被調查醫生列出本專業領域內水平最高的5家醫院,用被調查者所選醫院比例計算權重,再將權重根據美國的4個地區(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和學科分層進行校正,得出最終指標得分;結果指標(outcome index)用校正后的死亡指數作為結果指標。利用APR-DRG(all patient refined diagnosis related group)方法計算專科死亡率,再根據專科的收容量和護患比等指標進行校正得到死亡指數[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