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定框架下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讓更多的后輩接受更規范的訓練。為了這兩個目標,他一直在執著地謀劃著。
——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克敏
估計連陳克敏自己也沒想到,在離開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以下簡稱瑞金醫院)近二十年后,他重新回到這里,又干了十年。唯一不同的是,離開瑞金醫院時,他只是一名小醫生,回來的時候已經是放射科的學科帶頭人了。
離開瑞金醫院的近二十年間,陳克敏在復旦大學醫學院附屬華山醫院完成了研究生學業,并成為了華山醫院超聲領域的領軍人。兩所知名醫院的工作背景讓他的價值更加彰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挖他去做放射科主任。在仁濟醫院干了六年后,瑞金醫院又將他召回。
“瑞金醫院畢竟是我的母校,媽媽叫兒子回去,兒子能不回去嗎?”陳克敏對自己重回瑞金醫院輕描淡寫地說道。重返瑞金醫院的這一年,陳克敏已經50歲了。
育人更重要
年過半百時接任瑞金醫院放射科主任,陳克敏最銳意的改革就是對人才的素質培養和技能訓練。
“我不否認北京、上海的教學醫院培養體系很規范,但是從全國范圍來說,我們國家跟歐美國家,甚至是日本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整個采訪中,陳克敏不斷地指出醫學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拿住院醫師培養制度來說,其實這項制度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存在,但是直到現在執行仍然不規范。
由于在培養上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進行統一的考試也就成了紙上談兵。在很大程度上,我國內地從住院醫師晉升到專科醫師拼的不是知識素養,而是年資。
“有一次我參觀臺灣某醫院,看見他們的走廊里貼著一條大標語,上面寫著:狂賀某某通過了專科醫師資格考試。陳克敏在狂賀兩個字上加重了語氣,“這就說明臺灣的住院醫師晉升為專科醫師的門檻是很高的,能獲得通過是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
讓住院醫師的培養規范起來,讓他們的醫學素養和醫術水平能同步提高,是陳克敏正在做的工作。之所以認為對醫生的培養很重要,陳克敏是有充足理由的。他經歷過一起醫療事故,原本一名頸椎疾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由于醫生沒有做全面的檢查,對治療方案沒有進行評估,結果這名患者癱瘓了。
在對案例得講述中,原本還洋溢在陳克敏臉上的笑意漸漸褪去,他扶了扶眼鏡繼續說道:“現在很多醫療糾紛,醫生做得很好,患者仍來鬧的畢竟是少數;多數還是由于我們的服務態度或者治療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導致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醫生的素養不高,接受的訓練不嚴格。”
他想借鑒美國、歐洲以及日本住院醫師培養的經驗,形成中國的培養模式和培養系統。雖然這項工作還處于摸索階段,但是“在醫生整體培養上應該有更卓有成效的改進,是特別重要的事情。”陳克敏嚴肅地說。因此,他在長期的七年制和其他長學制醫學生的教學工作中,尤其注重基礎素養與學科進展并重。
考核成績單
與上海其他大醫院一樣,醫療工作總量、科研成果和教學成果也是瑞金醫院考評科主任的三大指標。但是這三大指標并不是平分秋色,醫院管理者更看重前兩者,而對教學的考核只是做做表面文章。這種考核制度與陳克敏的治科方針有點南轅北轍。
“醫院對放射科的考核成績,估計只能算剛及格。”陳克敏說完便自我解嘲地大笑起來,笑聲中卻透出一絲無奈。
“醫院非常重視對科研的考評,尤其是SCI論文的數量,國家自然基金、省部級基金的數量以及各種獎項。這些東西能給醫院撐門面,也比較容易量化。而對于培養學生的考核力度就明顯不強,但我覺得培養學生,鍛煉科室成員的素養是最重要的。”陳克明很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場。
其實,他倒不是反對做研究,相反認為有好的研究成果就應該發表,更有利于促進臨床教學。但是醫院在考核科室時,如果過于強調SCI論文的發表,過于強調拿到的課題基金,過于強調獲得的獎項,這種機制就會驅動醫院研究太急功近利。現在很多SCI論文其實都是基于動物試驗,甚至有些就是照著原來的試驗方法再做一遍。在陳克敏看來,這種研究不做也罷。
“任何一項研究成果并不是用幾篇SCI論文或者幾個獎就能衡量的,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積淀。袁隆平花費多年心血培育雜交水稻良種就是最好的證明。”他說道。雖然陳克敏所帶領的放射科沒有發明創造,也沒有獲過大獎,但是整個科室的人才梯隊建設和人員素質培養還是很令他滿意的。
在滿意之余,放射科的短板也時時縈繞在陳克敏的心頭。由于瑞金醫院的綜合性十分顯著,各個學科都比較勢均力敵,也就造成了放射科綜合有余,特色不足。讓瑞金醫院的放射科更加有自己的特色,就是陳克敏目標。
“華山醫院的皮膚科雖然不是教育部的重點學科,但是門診量占整個醫院的一半,這就是特色。科室就是醫院的縮影,我們放射科在特色上還顯得有些遜色。”陳克敏重重地說道。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已經開始行動。
利用GE公司最新的能譜寶石CT,他和他的團隊通過能譜技術研究小腫瘤的檢測和鑒別,從而實現腫瘤的早發現。此外,乳腺疾病、骨關節疾病、內分泌疾病都是陳克敏準備進行深入研究的領域。
謹防被廠家忽悠
深入的科研離不開過硬的設備,當記者問及科室設備配置時,陳克敏坦率地說:“購置設備完全是領導意志,對我們來說,只要有好設備用,至于買哪家的產品就不是我關心的了。”雖然不關心設備的企業歸屬,但他對設備的使用卻很上心。他認為,投入不足和資源浪費是目前設備管理中的大問題。
“比如在醫院的實驗室,很多設備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有時完全可以通過共享來節約資金。但是只要這個項目有資金,為了使用方便就購置了,實際上就是浪費。”他說道。
因此,在引進設備時,沒有統一的規范。唯一的原則就是根據醫院的條件、醫院的專業特色和服務的對象進行選擇。既要發展新技術為患者服務,提高醫院的整體實力,同時也要對醫院的成本效益進行考量。
“比如二級甲等醫院以臨床使用為主,最好購進優良的實用型設備,根本沒有必要購進頂尖的研究型設備。像7T、12T這種專門做動物標本的高強磁共振,少數研究型一般的醫院、大學引進就可以了,即使大型醫院都不必要,完全可以共享。”他舉例道。
磁導航是最近新推出來的一款設備,據說當血管閉塞,X線下做介入通不過去時,可以通過磁場的導向來完成操作。乍一聽像是特別高端,實際上就是一個X線的血管機外面加了個磁導航。“遇到這種情況,在普通的平板X線機上就可以完成。”陳克敏揭秘道,“諸如此類聽起來很有噱頭的設備,對臨床到底有多大作用是需要大量循證醫學證據來評估的。可是現在設備的購進基本上是領導意志,沒有形成專家的聽證會制度,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花了很多錢,發揮作用不大的局面。”
我們是有價值的
放射設備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圖像越來越清楚,速度越來越快,放射科醫生的地位卻在下降。因為很多臨床醫生都把自己當作解決問題的主導者,把放射科當作提供圖片的輔助科室。
“對這種論調,我心里是很不平的。”陳克敏不甘地說道,并特別列舉胰島素瘤的例子來為自己佐證。
在臨床上,通過實驗室的檢測和患者的癥狀,可以很明確地對患者下胰島素瘤的診斷。而我們的作用就是通過影像學技術來檢測腫瘤的位置,作為下一步手術的依據。而且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得出的結論也許是不一樣的,有些小的病灶需要用磁共振才能發現,有的缺血病灶、梗塞病灶需要做彌散才能發現,而對檢測方法的篩選考驗的就是放射科醫生技能,憑借的就是放射科醫生的經驗積累。“這可是臨床醫生不可能掌握的技能。”陳克敏略感得意地說。
更讓陳克敏得意的是,有些臨床科室醫生沒有徹底解決的病例,他手到擒來,讓病人很快擺脫了疾病的折磨。
曾經有一名腹腔囊腫的患者,臨床醫生確定的治療方案是手術,陳克敏認為通過介入引流就能解決問題。當臨床醫生和放射科醫生發生爭執的時候,慣例都是臨床醫生勝出。手術后,病人持續高燒,無奈之下只好引流,當天患者的體溫就降了下來。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這說明醫學是一個綜合的學科,對疾病的治療也要有綜合的手段。不同的科室只是領域不同,大家都是平等的。”陳克敏一口氣說完了這番話,最后補充了一句,“說明我們還是很有價值的。”語氣中透著滿滿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