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
提供者:配置組
發布時間:2011/09/30 12:00
 社會對醫院的期望是“看好病,少花錢”。過去,人們都強調醫院“看好病”的質量責任,研究和開發了很多醫療質量管理評價系統,但對醫院“少花錢”這一經濟責任卻未予以重視。我國醫院管理著作中,也都沒有涉及醫院費用控制的論述,用于監測醫院費用行為的只有“出院費用”及其衍生指標。這一類指標評價醫院醫療費用并不合適。因為出院費用的高低既可能是醫院行為傾向(如過多使用診斷技術和藥物,不必要地拖延出院時間)的結果,也可能是非醫院所能控制的因素 (如重病病人多、高費用病種多)的結果。所以,我們有必要建立既能保證醫療質量,又能控制醫療費用的管理體系。醫院病種管理方法就是滿足上述要求的醫院管理體系。
  一、概 述
  醫院接受的病人可以根據其臨床過程的一致性和服務要求的一致性進行分類,同種類病人如果人口學特征一致,得到同樣的治療效果,無論何時經何家醫院治療,其醫療成本和收費應當一致。如果出現明顯差異,就可以判斷是醫院傾向性行為(如過多地使用診斷技術和藥物,不必要地拖延出院時間)造成的,并可通過追溯病種的臨床過程尋求差異發生的原因,制定改進工作的計劃。
  醫療費病種控制(DRG)方法就是以病種為對象進行醫院信息的收集、存貯、處理,并運用這些信息對醫療活動的質量結果和費用結果進行歷史的(醫院前后期的)比較,或醫院間的比較評價,進而根據上述管理信息進行以病種為對象的計劃、組織及控制等管理活動。本文將參照國外有關理論,對這一管理系統的關鍵元素、結構、功能進行探討
  二、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系統分析
  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的基礎工作是根據病人臨床過程的一致性和醫療服務要求的一致性將病人分成病種,一致性程度的高低決定這種管理方法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決定這種一致性的變量很多,主要是病人疾病的類別、病情的輕重兩大變量;病人的性別、年齡等人口學變量也影響這種一致性,但影響甚微。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主要功能有以下四大內容。
  (一)醫院病人分類
       醫院病人分類有三種:
  1.根據診斷分類:典型代表是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由耶魯大學醫學院所研究開發的診斷分類小組,這一系統是按病人消耗衛生資源的一致性將病人分成467個診斷小組,美國醫院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的研究者所采用的病人分類系統就是這一種。與之相似的分類法有直接根據國際疾病分類確定的病人分類系統(ICD—9—LIST A),這一系統是美國職業標準評審組織1978年為評價醫院資源利用情況而確立的。
  2.根據病情狀況分類:即評分法(Score)和疾病分級(Disease Staging)法。這種方法簡單地將病人分成幾個病情組,如將病人分成四大類:一、二、三、四級或輕、中、重、臨終前。此法多用于醫療質量評價。
  3.通過計算結果對病人進行分類:這種方法是根據病人的死亡危險性進行分類。這種分類方法多用于科研。 我國現在使用的疾病分類參照本不一,有使用《國際疾病分類》,有使用《疾病分類和手術分類名稱》的,還有各醫院醫生習慣的診斷命名。顯然,國內沒有統一的病人分類系統,給建立病種管理系統帶來一定困難。
  (二)病情與轉歸測量
  決定醫院資源消耗量的另一變量是病人病情。據研究表明,36%的診斷組(DRG)中,衛生資源利用差異的50%是由于病情差異造成的,因此在病種分析時必須考慮病情。關于病情測量方法前面已介紹了兩種(評分法和病情分級),下面再介紹兩種較為精確的方法。
  1.急性生理和一般健康狀況評價系統
  這一系統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急性生理狀態評分(APS),測量病人急性表現的輕重程度,典型的APS是十二個生理變量偏離正常值的累積分;第二部分為一般健康狀況評分,評分方法與蘭德公司(Rand)和Rosser等人評分法一致,一般按活動是否受限或意識是否消失打分。這一系統也給其他變量(與治療質量和費用結果有關的變量)打分,如年齡打分。其病情指數是加權或不加權平均分或總和分,亦可是回歸后求得的死亡危險性。這一系統廣泛應用于醫療質量分析和疾病后分析,研究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目的和研究對象的特點改制變通形式,如急性闌尾炎只考慮急性生理狀況(APS)即可。
  2.疾病嚴重程度指數
  這一方法是Horn SD等人開發的,他們用這一方法分析了不同醫院診斷組(DRG)的病情差異及對美國政府制定的預付制度(PPS) 的影響。這一系統也是由經過培訓的打分員,根據病歷對病人的7個測度按4分制打分(見附表)。求得病情指數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由打分員根據7個測度的打分情況仍以4分制給定 病情指數,二是對7項得分累積或加權平均。
  轉歸指數的測定依病情測量方法而定,如我國通常采用輕、中、重、危4個病情級,同時采用治愈、好轉、未愈、死亡4個轉歸級。
  由于沒有完全能符合客觀病情與轉歸的測定方法,所以其一致性還依賴于現場過程的嚴謹和完整。國內在建立病種管理方法時,還要充分考慮其可行性、成本,選用時還要權衡簡單、準確兩原則
  (三)醫療費病種控制信息系統
         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的特征是組織針對病種醫療質量、成本一費用的管理信息系統,這一信息系統與廣泛討論和醫院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統原則和方法相同。醫療費病種控制信息系統有兩種形式:計算機輔助的系統和人工統計系統。其基本模型相同。見附圖。

    1.計算機輔助病種管理系統
  1)數據庫:醫療費病種控制信息系統有三個基本數據單元。(1)病歷摘要系統:按規定的格式和內容摘錄有關病歷內容。(2)病人帳單系統:摘錄病人人口學特征、由誰負擔醫療費、住院時間、住院費用。(3)醫院每項服務成本記錄:處理成本信息的方法有兩種、逐項服務記錄成本或用收費——成本比。用收費成本比可簡化成本信息過程,但有人認為這一方法不可靠。
  2)系統報告:(1)系統說明報告:說明系統編碼、數據目錄等。(2)系統控制報告:說明系統完整性,可靠性。③管理信息報告:向管理者、醫務人員提供病種診療的質量結果和費用結果,并根據使用者的要求,提供各種分析報告。
  2.人工統計病種管理信息系統
  人工統計是對部分病種進行質量結果和費用結果統計,即所謂示蹤病種方法。選擇這些病種的原則是:1.易于診斷;2.占住院病人比例大;3.對治療的反應靈敏;4.臨床過程和服務要求有較高的一致性。
  (四)醫療費病種控制系統報告內容
  醫療費病種控制信息系統是醫院管理信息系統的一部分,主要提供、評價與管理醫療質量和醫療費用有關的信息。其內容有:
  1.醫療費病種控制結果報告: 1)病種數;2)病種病人數及特征分布;3)病種入出院診斷符合率、術前與術后診斷符合率等;4)病種治愈率、好轉率、病死率;5)病種住院天數、術后住院天數;6)病種住院費用、費用主要構成;7)病種成本、成本構成;8)病種利潤;9)病種無菌手術感染率;10)病種診療事故發生率;等等。
  對各病種上述指標作出匯總后,可求出科室病種及醫院病種組的上述指標值。
  2.比較分析
  1)對上述諸指標進行同期醫院間的比較;2)對上述指標的醫院前后期比較和時間序列進行分析;3)回答上述指標各種有關的問題,檢索和查詢各種特殊情況,與病案管理系統相配合對病種臨床過程進行回顧性檢查,查找失誤原因以改進工作的關鍵環節。
  三、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的評價
  傳統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所提供的診斷符合率、治愈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其信息效率很差。首先是可比性差,質量和費用指標進行醫院間或醫院前后期比較時,指標值的高低差異無法判斷是醫院因素(如診療技術差、濫用藥品)的結果,還是因病人病種構成、病情構成不同引起的差異。其次是指標值的高低無法提供追溯原因線索。醫療費病種控制方法正是針對上述兩點對醫院管理策略作出的調整。 它所提供的信息為評價醫院工作提供具有說服力的依據,并為醫院計劃、決策以提高醫療質量和控制醫療費用提供了客觀、準確的信息。
久久免费高清视频视频,欧美福利一区二区,美女黄的视频全免费一区二区,欧美三级中文字幕视频
曰本A∨久久综合久久 |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日本欧美中文幕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中文 | 在线看日本免费a∨按摩 | 中文字幕在线有码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