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誕生”日子終于敲定。昨天,記者從多個渠道獲知,被稱作北京公立醫院改革“引擎”、“醫療國資委”的醫管局,擬于明天正式掛牌成立。掛 牌之后,醫管局將是專職管理市屬22家三級醫院的機構,并推出新的醫院管理考核標準體系。(7月27日《新京報》)
當下,設“醫管局”管公立醫院是一種必要而迫切的舉措。這些年來,在公立醫院運營上,為什么很多醫院經濟收入年年攀新高?但卻依然長年背負巨債,社會評價 也并不高?一個很大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種標準化的績效考核。比如,醫院是賺了錢了,但成本如何?是通過什么方式?賺的錢最后花到哪去了?經常都是筆糊涂 賬。但很多時候,盡管醫生不滿意,病人也不滿意,醫院院長往往卻因為“數字年年攀新高”,不給政府添“麻煩”,而被視作經濟能人,得到官方的肯定與嘉獎,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醫管局”正應時而來,因為它的主要職能就是管公立醫院,對之進行績效考核。官方明確表示,將會推出新的醫院管理考核標準體系。這些內容的改革無疑是切中時弊,值得期待的。
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醫管局”的出現能否管得好公立醫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否管得動。歸根到底,還取決于醫管局的權力是否獨立?能否進行垂直性管 理?人家醫院聽不聽你的?在過去,為什么公立醫院一直沒辦法管好?很大程度都受到這一種因素左右。起關鍵作用的,不一定是衛生部門,而是地方政府的態度。 那一種將“公立醫院徹底拋給市場,給政府財政減負卸下大包袱”的辦醫觀念還相當流行,如果政府想這樣干,衛生部門就必須得“適應”,很多時候,這或許才是 不愿意管或者管不好的病癥所在。
一些地方衛生部門官員就曾表示,都說衛生部門在辦醫院,其實是政府在辦,很多部門都有份,發改部門管規劃,財政部門管財權,組織部門管人事,衛生部門只是 代表政府進行業務管理,所以其實已經是“管辦分開”了。一位地市級衛生局長甚至這樣直言不諱,衛生部門已經挺弱勢的,人民醫院院長都很牛,不大聽衛生局 的,因為人跟財都不是你管。
現在,要面對的問題可能是相似的。盡管此前有消息稱,北京市醫管局將“推翻”原先醫改方案的構想,將有望設置為同市衛生局平行的機構。而據記者了解,醫管 局依然將設立為由北京市衛生局管理的“二級局”。這就意味著,這里的“管辦分開”,只不過變成了由兩個不同級別的衛生行政機構來管理。專業性是加強了,但 權力夠不夠,能否管得動?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此外,“醫管局”去考核公立醫院績效,但誰來考核它的績效呢?如果缺乏這一種相應的壓力與動力,“醫管局”能否交出一份令公眾滿意的答卷?就還是一個不小的未知數。
問題繞來繞去,還是變回一個政府是否愿意賦權放權,政府想辦什么樣公立醫院的老問題。(
|